海河的波光里,藏着天津六百余年的岁月底蕴。当晨雾漫过三岔河口,古文化街的檐角挑起第一缕朝阳,老城厢的砖缝间便透过了历史的光晕——这座依河而生、向海而兴的城市,将文化传承融在街巷肌理里,活在烟火气息中。
天津的文脉根脉,深扎在漕运的帆影与码头的潮声里。金元时“海津镇”的名号初定,三岔河口便成了南北物资交汇的枢纽,商船桅杆如林,船夫号子与市井叫卖交织成最早的城市乐章。明代“天子津渡”的落定,卫城的夯土城墙围起了一方天地,鼓楼的晨钟暮鼓从此回荡,唤醒着城郭里的烟火。天后宫面朝海河的格局,藏着古人对水运平安的祈愿,戏楼里曾上演的悲欢离合,与码头边的人声鼎沸相映,让妈祖文化在北方土地上生出了独特的市井韵味。
中西交融的建筑风情,是天津文化最鲜活的注脚。五大道的梧桐浓荫里,小洋楼的红瓦坡顶与雕花廊柱静静伫立,有的带着英式庄园的雅致,有的藏着法式洋楼的浪漫,砖墙上的爬藤植物缠绕着百年前的故事——或许曾有文人在此品茗论道,或许曾有实业家在此擘画蓝图。意式风情街的拱廊与喷泉,恍惚间牵出地中海的风,却在街角的煎饼摊前落回天津的烟火里。梁启超饮冰室的书斋、曹禺故居的戏台,老建筑的窗棂里,始终流转着文化的气息。
展开剩余45%非遗与民俗,是天津文化最生动的写照。杨柳青年画的颜料在木版上晕开,胖娃娃的笑脸里藏着年节的热闹,画师指尖的轻重,延续着三百余年的笔墨温度。泥人张的案头,一团寻常的陶泥在指尖流转,眨眼间便有了鲜活神态,或喜或嗔,皆是市井生活的剪影。茶馆里的相声段子,带着码头人家的爽朗与幽默,“逗哏”“捧哏”间的巧妙应答,是天津人把生活智慧熬成的笑料,台下的掌声与喝彩,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依旧鲜活。
如今的天津,文脉传承早已融入城市的呼吸。古文化街的非遗市集上,老艺人的手艺摊前围满了年轻面孔,杨柳青年画的DIY体验,让传统技艺有了新的表达;五大道的骑行漫游中,百年洋楼里的咖啡馆与书店,让历史建筑有了现代的温度;海河夜游的游轮上,两岸的灯光勾勒出古建筑的轮廓,新地标与老遗存隔河相望,恍若古今对话。老城厢的胡同里,传统的老手艺与网红奶茶店相邻,老字号的炸糕铺前依旧排着长队,新与旧在这里从不相悖,而是酿成了独特的城市味道。
海河汤汤,穿城而过。天津的“气象万千”,从不是宏大的叙事线上股票配资代理,而是藏在每一块老砖、每一门手艺、每一段市井烟火里。它以兼容并蓄的胸怀,让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共生,让文化传承不是尘封的记忆,而是流淌在城市血脉里的生生不息。(作者: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 张柏阳)
发布于:北京市建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